⏰️ 用事实说话

📨for 樊登读书会
⌛️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

Cathartic Fall


它是透明化沟通的八项原则

 

什么叫透明化沟通?大家有没有发现,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愿意面对事实。比如说你教育孩子的方法真的是错的,你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,但是他不这么认为,他不接受,他也不愿意讨论这个话题;你是一个不敬业的员工,你做事的方法公司是不能够接受的,但是他认为我很好,我在公司里边算很不错的;你是一个很糟糕的管理者,你把团队带得一塌糊涂,但他不这么认为,这就叫作不愿意面对事实。

 

所以,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,小到一个家庭,小到一个父母跟孩子的关系。大到一个企业、一个政府、一个国家,我们经常会出现特别多的人,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状况。而你跟他谈论现实的时候,又非常痛苦,因为在谈论现实的时候,经常会产生大量的争执、吵架,大家互相地攻击。

 

所以,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,就是怎么样能够把事实说清楚,让对方能够接受现实,能够理解现实,并且能够跟你达成一致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能力。这里有一句话我要送给大家,我觉得这个话真的说得特别好,他说:为什么谈话很重要?为什么谈话这件事、谈话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讲很重要。其原因是谈话虽然不能够起到重新洗牌的效果,但是它会带来新牌

 

我们在打牌的时候,你没法重新洗牌,你手里拿的就这些牌了,重新洗牌做不到了。但是谈话能够产生意外,谈话能够带来新牌,也可以产生格局上的变化。所以,一定要学会谈话的能力。那么,人们为什么这么排斥真相呢?这里边有四种真相杀手,人们一般是因为这四种原因不愿意接受真相。

 

第一个原因叫作无知自信,就是我们说完全没感觉,这事不知道。我们觉得,带孩子就是要揍,你不揍他,他怎么能听话呢?孩子写作业就是要盯着,不盯着不行,不盯着他不写作业。他根本不认为这里有东西可学,这个叫作无知自信。他缺乏的是知识和训练,这里边有一个效应叫邓宁-克鲁格效应。大家说怎么又多一个效应?一天到晚出现那么多效应。这不是一个新的效应。邓宁-克鲁格效应就是我们在《知识大迁移》那本书里讲过的达克效应。所谓达克效应的“D”就是邓宁,那个“K”就是克鲁格,它是以这两个人的名字所命名的,所以这叫达克效应。

达克效应就是越是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,越是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蠢,这是第一类排斥的原因,叫作无知自信。

 

第二类叫感知差异。什么叫感知差异呢?贝多芬的《第九交响曲》在今天我们大家听来,会觉得说好棒、经典、好听,一大堆溢美之词。但是当年,当这首曲子刚刚出来的时候,乐评人怎么写的呢?说这就像一袋无序的钉子和一个铁锤放在一起的感觉,乱七八糟,说这里边的声音根本无序。而且还有人评论说,不要忘了,贝多芬是个聋子。大家冷嘲热讽的,这个叫作感知差异。

 

感知差异来自于选择性感知,就是因为我们过去,也可能包含了达克效应在里边,也可能包含了我们过去所受过的教育,我们所有的立场,我们经常选择性地接受很多东西,所以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看来结果会完全不同。

 

 

第三种叫作心理抵触。什么叫心理抵触?大家要知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术语叫认知失调,就是人不能够在脑海当中存在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。它们不能够调和,这是非常痛苦的。比如说狐狸看到葡萄很想吃,它想要吃这个葡萄但它吃不到,你看矛盾产生了。想要吃,但是吃不到,很矛盾。

 

这时候狐狸不能够忍受这种矛盾,认知失调了,它的办法就是要调整它。怎么调整?狐狸说,葡萄肯定是酸的——这个心理调适能力很强。这句话一说出来,狐狸淡定了,因为终于不会出现认知失调了。但是在生活当中,认知失调的状况是比比皆是的。

 

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过一个法则。大家听说过费斯汀格法则吗?费斯汀格研究说,生活中90%的烦恼都是因为你对那10%烦恼的反应所带来的。就是生活中真正的烦恼可能不到10%,但是因为你对这10%做了过度的反应,给你带来了90%更多的烦恼,这个叫作费斯汀格法则。

 

所以大家对一件事情的反应,才是决定你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大部头的问题。 

所以,当你要告诉她,说你之前所做的那个事是非常糟糕的。而她认为,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妈妈,你告诉她做得非常糟糕,不行的,她会产生认知失调,她会非常痛苦。她宁肯找到一个理由,证明她之前说得没错。她能够保持自己的认知不会失调,这是人们抵触真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
 

他不愿意迈出那一步,因为迈出那一步,接受真相意味着痛苦。好了,一步比一步难了,从无知到感知到心理抵触。

 

接下来,最难的是第四个,叫作利益抵触。什么叫利益抵触?你知 道,那个巴里·马歇尔在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,为什么需要花23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?

 

因为在他做这个事之前,已经有大量的药厂生产了大量的治胃溃疡的药,而那些治胃溃疡的药是完全无效的。因为根本没有搞明白胃溃疡的机制,但是已经花了那么多钱,已经铺了那么多渠道,已经生产那么多的药。所以这些卖药的药厂以及开这些药的医生,绝不能够允许你说的是对的,这个叫作利益抵触。

 

我们在这本书里所学到的工具,就是要对付人们内心当中这四股对抗的力量。他不愿意接受事实、他不愿意面对真相。那好,我们来看怎么解决。

 

第一个工具,首先学会聚焦事实。什么叫聚焦事实?要用一个模型叫FIRE模型F-I-R-EFIRE每一个字母代表着一个步骤,就是事实、解读、反应和结果。为什么呢?

 

你看我们平常说一段话的时候,我说:昨天我给你打电话你没接,我觉得你根本就不重视我。所以我觉得咱们俩的合作现在出现了问题。我决定,我要退出咱们的合作关系。

 

当你说这么一段话的时候,你说的是什么呢?其实这里所包含的既有事实——我给你打电话你没接;也包含解读——我认为这是你不重视我;也包含反应——我真的觉得非常生气,我觉得受伤了。最后的结果,咱俩干脆别合作了吧。当我们说话的时候,往往是综合了这四种要素在一起。

 

只有用这种结构化的方式,来画图、来表达,才能够让我们真的把重点聚焦在F上,也就是聚焦在事实上。

 

什么是事实?事实要具备这么几个特征:具体、公正、客观、不带感情色彩,还有及时。

 

我们要说的是及时的、不带感情色彩的、客观、公正、具体的事,这个叫作事实。很多人不会找事实,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教给大家,叫作墙上苍蝇的视角方法,就是如果你回忆自己的过往,有一件事让你很痛苦。当年分手,当年他欺负我,当年我们老板让我加班,不给我加班费等等。

你想了很多、很痛苦的那个样子时,你想一遍就痛苦一遍——你一定会反刍。这个在心理学上的反刍,你会不断地伤害自己。

 

这个时候你用一招,你想象自己是一个苍蝇,想象自己是趴在当年的那个墙上的一只苍蝇。通过苍蝇的眼睛,再看你和你老板发生的那个事、你和你的客户发生那个事,或者你和你前男友发生那个事。这样看,这样看一看,每看一次,情绪就减弱一次。每看一次,就更客观一次。因为这个时候你看到的只有F只有事实,没有反应,没有解读

 

为什么呢?因为你是个苍蝇,你是一个苍蝇你什么好反应的呢?你趴在墙上看他们而已,这时候看到的就只有事实了,所以这个方法叫作自我抽离。用自我抽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聚焦事实。这是第一招,我们首先要学会聚焦事实

 

接下来,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,什么叫换位思考?有一些酗酒的治疗师,酗酒的人就要去做酒精检测、做很多问卷。做完以后,治疗师说,你比90%的人喝酒的量都大,所以你现在需要接受酗酒治疗。往往在跟酗酒的人讲这件事的时候,这些人都接受不了。

 

他说:真的吗?我没觉得,我觉得我喝得不够多。

 

这时候你发现酗酒治疗师,就有两种不同的反应。一种反应就是说,实验是不会说谎的,你喝多少你心里还没数吗?!你看这种人呢,完全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。另外一组人,只需要说这么一段话说,我知道结果使你感到意外,我想这可能不是你期望的,就加这一句话。

 

什么是换位思考?换位思考不是情绪上的东西,不是说对方沮丧你也要沮丧,对方难过,你也要难过。你不用被他带走,这个并不是情绪上的这种换位,换位思考是情感共鸣的认知活动和理解他人感觉的心理活动

 

你如果真的不喜欢一个人,你装不出来,他能够立刻打心眼里感觉到你不喜欢他,所以他会变得立刻抵抗或者是防御。这个换位思考的好处,我们总结一下,首先换位思考能使我们的真相伙伴敞开心扉,作者把我们需要去谈话的对象叫作真相伙伴,你要向他揭示真相;其次我们站在听众的立场上,考虑问题所付出的努力,使我们不会伤害或者侮辱听众,我们的确想了解听众的视角,这个做法是使谈话富有成效的一个信号;再其次,如果我们成功地站在真相伙伴的视角观察事物,谈话质量将达到一个新高度。当我们被倾听和被理解时,我们的抵触感就会减弱,自我保护意识将会降低,同时会敞开心扉,真相伙伴将会分享所有信息并帮助你筛选。

  

什么叫互惠准则?如果某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事,我们有心理义务对他们的善意作出回报,这就是互惠准则。所以西塞罗曾经说过一句话,没有比回报善良更重要的责任,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,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

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换位思考,不意味着原谅不好的行为,换位思考不意味着原谅,不意味着没有边界,不意味着不可以谈判。

 

 

第三招叫设定有效目标,谈话的时候要学会设定有效目标。那我们先说什么叫无效目标?有三类最典型的无效目标。第一个无效目标,说我需要一个道歉,很多人跟别人谈话的目的是需要一个道歉。第二个是我要你承认你错,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对方错,所以最后变成争论。第三个,我要让你为你所做的事感到不爽,报复

 

如何设定一个有效的目标呢?这里有一个原则叫作六个月之后原则。什么叫六个月之后原则?就是当你在设定一个目标的时候,你要启动时间距离,就是如果我们启动了,时间距离这么一个概念。你会发现,我们的压力感和负面情绪都会大幅下降。

 

如果是眼前,当下你非道歉不可,你就得承认你错了,因为这个时候你在气头上,你没有时间距离。但你想想看,你跟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发生了争执,六个月以后,你希望你们俩是什么关系?你看,你的想法马上变得不一样。因为你需要更长远的规划,你需要我们两个人能够和平相处,最好我们俩能够互相帮助,我们俩能够认清现实,我们能够怎么怎么样。这时候你所设定的目标就更加科学,有建设性。

 

所以对抗并不能够给你带来有效的目标,好多管理者习惯的方法就是,不行就罚款吧、不行就开除、不行就用对抗的方式来解决。但是这样做,很累而且效果并不好。

 

怎么样用邀请对方进入到对话的氛围当中?有一个工具叫作IDEAS模型I-D-E-A-S5步,IDEAS。第一步的I是邀请invite邀请对方参与谈话。怎么说?你愿意跟我就什么什么事进行一次对话吗?你愿意跟我就什么事谈一谈吗?这是第一句话。

 

接下来,第二句,解除。解除什么?解除对方的防备,我不是想要指责你任何事,我是想跟你讨论一下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。你看我不是想干吗,我想要干吗,这个在关键对话里边叫作对比说明,用这个方法来解除对方的戒备心。不要让对方觉得,你是不是要找我的事,你是不是要骂我,不是。

 

第三个叫消除,消除责备。如果我们俩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,我们可以讨论。

 

第四个叫承认对方的权利。你认为可以吗?给对方一个选择的权利,承认对方的权利,最后设定一个时间。你想现在谈还是我们中午吃完饭以后再谈?这五句话是30秒钟之内说出来的,我们需要在30秒钟之内把这一段话讲出来。讲出来以后,给对方营造一个邀请对方加入谈话当中的氛围,我给大家念一段。

 

对方的话把你搞恼怒了之后怎么办?这时候有一个工具,用一秒钟的方式暂停,给自己一秒钟的时间,然后暂停一下。想想看,我能不能够做一些补救的措施等等,所以叫作一秒钟时间暂停,调动你的同情心。

 

当你调动你的同情心,你就知道对方此刻可能是在做自我保护,对方可能并不理解真相是多么重要。这是我们叫作对话而非对抗的氛围的营造,我们需要把对方引入到对话当中来,而不是一味的对抗。

 

接下来,这个工具是这本书里边最重要的部分,叫作创造文字画面。这个方法我过去没有接触过。

 

什么叫创造文字画面?大家都听说过《盲人摸象》的故事,一群盲人去摸那个大象,有人说大象是柱子,有人说大象是蒲扇,有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,有人说大象是一堵墙,所以大家说不清楚什么是大象。

  

什么叫创造文字画面?就是至少你要给出三要素,差的服务是什么样、好的服务是什么样、优秀的服务是什么样。当你能够用语言,用文字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,我们才对于什么是好、什么是不好、什么是优秀产生一个具体的、清晰的、一致的认知。

 

倾听很重要,因为倾听能够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,倾听能够让对方放下防备,让对方觉得被尊重,才能够真的进入到下一步,就是去解决问题的那一步。那一个人不在倾听状态有这么几个标志。如果出现这七个短语,基本上就代表着这个人不想听了。

 

哪七个短语?

 

第一个,别抱怨,抱怨没用。当老板跟员工说,抱怨没用的时候,员工就会认为说,那你干吗让我说?你干吗找我?

 

第二个,接受吧,这就是现实。

 

第三个,生活是不公平的。

 

第四个,也许你会因祸得福。

 

第五个,别担心,你一定会克服的。

 

第六个,加油,你是最棒的。这种话讲出来,就是告诉对方停,停停停,别说了,因为这已经到这儿了。还有当对方说他的事的时候,你突然说:我也有这些经历,我过去那事比这更严重,讲自己的体会。

 

第七个,Yes, but……,就是,是的,但是怎么样。凡是这些短语出现的时候,你会发现这都是管理者没有在倾听的标志。

 

那么当你跟对方谈话的时候,你需要用IDEAS模型引出谈话,给了对方权利,让对方选择。好了,开始谈话,这时候对方开始说话了,你可以告诉他。你说,我能不能拿一张纸记一下,你征得他的同意,拿张纸记一下,在纸上画出四个方格。F-I-R-E还记得吗?他说的哪些是事实,他说的哪些是揣测,说的哪些是反应,说的哪些是结果。

 

当你把这个东西做完了以后,你看你在倾听的时候,你说出结构化倾听的结果,对方会觉得你听得非常认真。你看,对方说完了一大段话,这时候你说,我想确认一下,我是不是搞清楚了你说的话,事实的部分:你和爱默生进行了谈话,爱默生说我不偏不倚地谈及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,没有单独对某一个人进行额外的表扬。他觉得非常生气、他要离职、很生气。

 

你发现生气、被忽略、要离职这都是后面的事。而事实是什么呢?事实就是爱默生说他不偏不倚地谈及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,但是没有单独对某一个人进行额外的表扬,这就是事实。然后你认为这意味着,我削弱了你在工作中的贡献,没有照顾到你的利益,你把这件事看作我在抢夺团队工作的功劳,以及你工作的付出。

 

这个是你的解读,你对这件事的解读。基于上面的解读,你感到我侵占了你的利益,你感到了背叛和愤怒,这就是对方的反应。作为结果,你现在考虑,也许应该申请退出这个团队,我听到的对吗?是这么回事吗?这叫作结构化的倾听,就是当你能够在进行完结构化倾听之后,用结构化的方式跟对方确认,对方的情绪就会好很多。

 

因为对方感觉到,我真的被彻底听懂了,被彻底理解了,用F-I-R-E的结构,这四种结构。

 

还有一个小提示,在提问的时候,对方跟你说话的时候,不要玩手机。因为你只要玩手机,对方的火就上来,这是一定的。把这几步准备好了,你已经会倾听了,你会IDEAS的方法跟他做开场白了。你能够用FIRE 的方法,去结构化地交流和倾听的时候,这时候说出事实,说出事实的目的是什么,就是要创造出那个纠正性的跳跃。

 

在这个之前你不要去说,来我们讨论一下,我们如何做得更好。你知道很多人在谈话的时候,特别喜欢跳到这一步。为什么呢?在我们讨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这一步的时候,没有矛盾。没有矛盾,大家都在创造下一步,怎么做得更好。但是这边有隐患。什么叫隐患?事实的部分没有被呈现出来,他压根就没有认为自己之前做得很糟糕,你要跟他跳到说,咱们下一步怎么做,那是因为你在打马虎眼,你在忽略这件事,你希望不要产生过多的冲突。

 

所以在跳到那一步之前,你必须要集中说出事实,我们不是界定了吗?什么叫作优秀、什么叫作好的、什么叫作差的,你的表现是什么。要把这个事实说出来,你在这件事当中,你是怎么做的,你是怎么说的,把这个事实说出来。当你把这个事实和你所创造的文字画面放在一起的时候,对方就能够理解,我的状态是优秀,还是好,还是差。

 

在这当中很有可能对方会产生强烈的反弹。在他产生强烈的反弹说,没有”“不是”“不对的时候,你只能够用结构化倾听的方法,一遍一遍地把听的那个东西梳理出来,然后把他拉回到这个谈话里来。

 

当一个人产生了认知失调想要去努力纠正的时候——什么情况下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认知失调呢?

 

两个特征,第一个特征叫作责备他人,第二个特征叫作制造借口。就是一个人如果遇到了这种,完全不能够接受的别人对自己的评论,那往往反应就是,我也没办法,我也控制不了,要不是他们怎么怎么样,这个叫作找借口;还有就是责备,都怪你,你就没有给我怎么怎么样。

 

责备和找借口,这两种状况一旦出现,你会发现就进入到了认知失调的症状当中来了。你必须得把他拉回到事实的部分,怎么拉回来呢?你要说这么一句话:来我们讨论一下,我们能够控制什么。当他说这事我控制不了,我什么都做不了时我们就来看看,我们能够做些什么。

 

没有一个人是什么事都做不了的,那你知道,甚至有时候,这个事实严肃到什么程度,就如果这件事情你做不到好,你就没法在这个地方继续工作,这就是事实。这就是一个事实,但是我们很多人说不出这样的事实来,我们导致对方一直在差那个地方徘徊,还觉得自己做得很不错。

 

所以一个管理者,在谈话的时候,这个度真的是很难拿捏。就是《用事实说话》所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合适的,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方法。但是如果控制不好,要么就太软,要么就太硬,你怎么知道你谈话到底是太软还是太硬呢?我们在这儿有一些标志,你一看就明白了。

 

什么是软化问题?就是你太软了,你跟别人谈话总是绕着走,你从来不触及事实的真相,怎么能够看出来你软呢?看这么几个,

第一个,五分钟的谈话,谈成五十分钟。经常一个小事,本来三五句话说完的,五分钟谈话非得谈五十分钟还解决不了,这是一个标志。

 

 

第二个,会议偏离主题,而且耗时太久。参与的会,结果越跑越偏,竟然拉不回来,这代表你的管理风格太软。

 

第三个,你需要经常调停别人的冲突。比如你经常说,你跟小张别闹了,我做做你的工作,我也去跟小张谈一谈。你在公司里充当和事佬的角色,这个代表着你肯定太软。

 

第四个,你看到同样的问题多次发生。这件事你说了好多次,但是没用,他总是又犯,总是又出现。证明之前的谈话没达到效果,没有人产生那个纠正性的飞跃,所以总是不断地出现。

 

太软的方面,有很多错误的沟通方式,比如说三明治的沟通方法。有很多人喜欢先表扬,然后隐晦地批评一下,上面再加一块说我相信你鼓励一下。三明治沟通方法非常容易让对方产生选择性接受,他不会面对那个事实,他只要那两片面包,他不要中间的肉,这个没办法,因为选择性感知是非常常见的现象。

 

还有就是用逃避责任的方法跟对方沟通,很多管理者喜欢这样做,说不是我要这么做,是老板要求的没办法,老板现在换了个人你知道吗?咱们说了都不算,所以你赶紧听点话。你看,当你用这种方式把责任推给老板的时候,实际上员工知道,你跟他一样不愿意接受这件事,所以没法面对事实。他会带着情绪去做这样的事,到最后没用。

 

还有一个软化的错误方式,就是给建议。我们不断地给对方建议。建议为什么没用?因为建议就是判断,所以对方特别讨厌被别人给建议。就是因为你在评判我,还有就是建议代表着指手画脚,最重要的是建议往往会无效,因为你并不是他。

 

过度硬化就是你太强了。你是一个过度强势的人,你说话总是伤人,你不给对方参与的机会。那标志是什么呢?有的人可能不知道,咱们看看,说不定能够提醒到你,什么样的状况一出现你就要反思,是不是你有点不讲理,有点太凶了?

 

第一个标志,你一进入房间大家就不说话。别人在正聊天,你一进来,马上安静,这时候有问题。

 

第二个,当你给出意见的时候,下属一言不发。有的爸爸跟孩子谈话,孩子就一言不发,就是不说话,爸爸说你说,孩子说没啥好说的,不说,你说啥就是啥就行了。这时候你发现你过度的强化了。

 

还有开会的时候,你占据了60%以上会议的时间,就整个会议当中基本都是你在说话,这时候太强。

 

在太强的这方面,错误沟通的方式,比如说一味地责备、不断地斥责对方。还有就是过度自信,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,这些东西都会给你的沟通带来很大的伤害,这是软化和硬化的问题。

 

总结一下,我们会发现,如果你想要对付四种真相杀手,无论对方是无知自信、感知差异、心理抵触,还是利益的抵触,我们首先得能够找到,FIRE这四个模型。我们要从事实出发,看清楚事实、解读、反应和结果之间的区别;学会换位思考,设定一个六个月以后有效的目标,跟对方对话而非对抗;用IDEAS模型,邀请对方加入到谈话当中来;创造出一个文字画面,让我们对于标准产生共识,这是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东西,然后讲出你对对方的事实的部分,让对方产生纠正式的跳跃。

 

如果对方产生了认知上的失调,产生了责备或者是推卸责任的这个状况。我们可以进行结构化的倾听,然后问对方我们能够控制些什么,直到对方真的产生了纠正式跳跃,知道这件事自己这做得真的不足,以后一定会努力。你能够看出来,他认识到这个事的严重性和他接受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,这时候问他,那么咱们讨论一下,下一步该怎么做,这才是有效的。

 

所以,通过整个这么一个系列的工具,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学会透明化的沟通,用事实说话是最有力的工具。而绝对不是用情绪、判断、威胁、结果来说话,而是用事实说话。

 

所以讲完这本书之后,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:一个人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,跟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。如果你觉得一个能力,获得它非常困难,可能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一大类的生活方式

 


打赏
评论区
头像